圖文資訊

返回列表 »

可持續發展丨江西芯薈“匠星傳承 青藍共進” 人才培育的匠心之旅

在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,人才梯隊建設無疑是推動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。江西芯薈深刻認識到這一點,近期正式啓動了“匠星傳承·青藍共進”專項活動,以“傳幫帶”模式爲橋樑,構建起一套系統化且充滿人文關懷的人才培育新模式,爲新老員工搭建起雙向賦能的成長平臺。



科學機制,爲育才保駕護航

本次活動精心打造了“三維一體”的科學培養體系,從培養、評價、激勵三個維度,全方位助力員工成長。

培養維度:採用階梯式成長計劃,師傅會依據新員工的實際情況,量身定製《學習計劃表》。通過理論授課夯實基礎,實操演練強化技能,案例解析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,這種遞進式的培養方式,讓新員工能夠逐步適應工作節奏,掌握核心技能。

評價維度:建立了雙向反饋機制,綜合運用匿名問卷、技能比武、交叉評審等多種評估手段,全面、客觀地評價培訓成效。同時,將培訓成效與導師榮譽、班組評優直接掛鉤,激發導師和班組的積極性,形成良性競爭氛圍。

激勵維度:創新設立“動態獎勵池”,除常規的季度金牌導師評選外,還特別增設“優秀班組”獎,鼓勵團隊協作。此外,師徒成長數字檔案同步上線,實現了培養進度可視化、技能提升數據化,讓員工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。

青藍相映,傳承見證成長




在江西芯薈,師徒傳承的故事早已不是新鮮事,但此次活動通過系統化整理,將這些寶貴經驗進行了有效沉澱。丸生產車間的新員工張丁華的成長曆程,便是匠心傳承的生動寫照。

初入車間時,面對精密設備和複雜的工序,張丁華感到“手足無措”。然而,在師傅的悉心指導下,他僅用三個月就實現了從“職場小白”到“技術能手”的華麗轉身。



傳承的溫度:每日班後,師傅都會爲張丁華覆盤當天遇到的問題,手把手地教他顯微鏡觀測、滴頭流速調整等細節,將自己八年來積累的“獨門經驗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。從膠液產量計算到接框時間優化,從膠囊偏心診斷到氣泡問題解決,張丁華在一次次實踐中深刻領悟了“精準”二字的內涵。

攀登的姿態:“顯微鏡下的每一個刻度,都是成長的見證。”張丁華感慨道。在從理論到實踐的淬鍊過程中,他不僅掌握了滴丸工序的核心技能,更學會了在失敗中反思、在成功中總結。如今,他已能夠獨立解決生產中的突發問題,並主動承擔起班組內的技術支援工作。

接力的承諾:“我會像師傅一樣,把技能傳遞給下一代!”張丁華的誓言,道出了活動的深層意義——匠心不僅是技藝的延續,更是責任的傳承。這種“傳幫帶”的精神,正在車間裏生根發芽、茁壯成長。

“匠星傳承·青藍共進”活動並非曇花一現,而是江西芯薈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支撐。未來,公司將通過“動態獎勵池”“導師資源庫”等形成常態機制並持續優化,定期滾動推進活動,形成人才培養生態閉環。




江西芯薈生產管理部負責人表示:“我們正在構建‘培養 - 實踐 - 創新’的螺旋上升通道,讓每位員工都能在傳承中創新,在創新中成長。每一位員工都能成爲匠心的守護者與傳承者,讓‘青出於藍’成爲團隊最亮眼的底色。”



技藝在傳承中不斷昇華,文化在共進中深深紮根。這場跨越代際的匠心接力,不僅鍛造了一支技術過硬的人才隊伍,更凝聚了“老帶新、新促老”的團隊向心力,爲江西芯薈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持久動能。

讓我們共同期待江西芯薈在“匠星傳承·青藍共進”活動的推動下,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!